半夏秫米汤配比(半夏秫米汤配比计量)
中医说“小米粥养胃”是真的吗?说的是小米、黄小米还是秫米?
我有一位乳腺癌术后病人,来就诊时主要是脾胃不好,一吃东西就打嗝,吃一点点就胃胀,原因是手术以后要做放化疗,因此家里人强拉硬塞地把各种“营养品”填鸭式地对病人每天进行喂养,最后活生生地把她的脾胃给撑坏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疗效是有一些, 但一直未痊愈。
我再次审视了一遍药方,实在不应该呀!病人病情并无特殊,寻常调理脾胃为何疗效一直不佳?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还是拿出我的“笨办法”,逐一询问患者每天具体饮食菜谱,以进一步寻找病因。
“朱医生,我每天早上都是一碗小米粥,里面我还放红枣、莲心、山药。”病人说。
“小米粥先暂停一下吧!”我一下子就找到了久治不愈的原因。
“为什么?朱医生,中医不是都说小米粥养胃的吗?”病人问。
“那我问你,你知道中医说的是哪种小米吗?你知道小米具体有什么功效吗?”我笑着问道。
“我不知道呀?网上买的小米不就只有一种吗?小米不养胃的吗?…………电视上都这么说…………”病人开始没有底气地问道。
要讨论小米是否养胃,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小米”究竟指的是哪种农作物。如果是中医说小米养胃,那中医所指的小米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小米粥的小米究竟是哪种米,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网上有小米、黄小米、秫米等多种称谓,让人一头雾水。但根据小米的外形能与之匹配的中药材叫“秫米”,不过秫米是否就是小米,这可就没权威的说法了。
我查阅了互联网, *** 上认为小米 秫米,但是小米究竟是哪种米,互联网没有给出答案。这里我要吐槽一下, *** 的发达带来的不是知识的便利,而是大量无用的信息,和千篇一律的答案。我用“小米+秫米”作为关键词搜索到至少5篇关于小米的论述都是同一个答案,一个字不差,然而无奈的是这唯一的答案的出处竟然是一篇不见得很靠谱的 养生 文章,所以互联网的结论几乎无参考价值。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秫米是指 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即“栗”的一种。
然后我用“小米”作为关键词搜索,无奈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小米”是某知名电子品牌,所以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了关于“粮食作物小米”的资讯。结果在互联网词条上显示 “小米”也是指 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即“栗”的一种。
因此根据 *** 上的资料推论出的结果:小米=秫米。
我再次去国内论文平台检索,结果发现很少有专业论文来研究秫米是否等于小米,因此这在中医学术上也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因为实在没有可靠的依据来确定小米究竟是不是中医的秫米,所以我从秫米的角度来分析小米粥的 养生 问题,虽然不权威,但可供大家参考。
秫米的秫在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中就有注解:“秫:稷之黏者, 从禾术, 象形, 食聿切,秫或省禾。”根据当时对五谷的分类,稷为五谷之一,而稷带有粘性的一类即称为秫。
秫米最早作为药物出现是在晋代的《名医别录》中,其文曰:“秫米: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治漆疮。”记载中并无养胃之说,并且与今天我们食用的秫米是否为同一品种也不确定,因为《名医别录》中没有对秫米的外形做描述,因此无法与今日的秫米进行比较。
唐代的《食疗本草》中,将秫米归为不可经常食用的谷物,同时记载在北方秫米常用来酿酒,而非 养生 。自唐代之后到明代之前,秫米很少有明确的药用价值记载。
明代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依照文字 历史 演变来推论出秫米即是黄米,当时的情况是秫米被俗称为糯粟,北方人将秫米称之为黄糯或黄米,秫即粟米品种中带粘性的一种。同时《本草纲目》中对于秫米有着这样的记载:“秫米即黄米,性平,不可常食,拥五脏气,动风,迷闷人。按《 养生 集》云:味酸性热,粘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简而言之,李时珍时代认为秫米不可多吃。自明代之后对于秫米的记载无更多的变化。
时至今日,秫米在上海习惯称为北秫米,我祖父开方均书写为“北秫米”。我查阅了2018年版的《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关于秫米的记载,结果是条目下记载十分简略,功效记载为和胃安神,用于胃失安和,夜不安眠。我要强调“和胃”非“养胃”,这里涉及到中医的《黄帝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汤」的方义,今日我不赘述,只是提醒一点「半夏秫米汤」是煎煮后把半夏和秫米都去掉只喝汤汁的,并不是吃秫米本身。我只希望大家能知道在中医的秫米不是养胃佳品。
简单总结,小米、黄小米、秫米这些称谓自古到今是否一致且所指为一物,目前真的还没有定论。今天根据各方面综合来看小米=黄小米=秫米,我亲自看过中药房的饮片秫米,应该无误。
中医的秫米没有明确的养胃功效,甚至在诸多著作中有着“不可长期食用,多食有副作用”的记载。《中药学》中没有没有收录“秫米”这味药材,2018年版的《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也只有寥寥数语,因此要说中医认为小米粥可以养胃,那似乎有点牵强。至于其他科学领域对于小米有别样的解读,我觉得只要有理有据那就可以采信。
有人会说北方有喝小米粥的习俗,但南北地区差异明显,人的体质也相差很大,我们上海人是否都能适应也很难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不出产小米的南方,人们的体质因素还是要考量的,同样的道理北方人吃糯米就比南方人少很多。
根据我对小米考证后的结论,我建议可以偶尔食用,对于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我不推荐长期当保健品来作为日常 养生 。
#大家 健康 超能团# @大家 健康
什么叫 秫米 ?
秫米
【药用】本品为禾植物粟的干燥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大肠经。
【功效】和胃安眠。
【临床应用】用于夜寐不安。
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
,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
【处方用名】北秫米(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包煎。
【方剂举例】半夏秫米汤《内经》:半夏、秫米。
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软柴胡6克,广郁金10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15克,枸杞子15克,丹参15克,柏子仁18克,北秫
指导意见:
中药并不能说哪位药治那个病,有时不同的病可以用一样的药来治,建议到 具体看看中医大夫,中医治疗要由医生辩证进 行,各人体质不同,用药也会有加减的。
半夏的药用功效是什么?
【释名】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地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野生,产于四川、河南、湖北、贵州、安徽等地。
【采集加工】夏秋两季采挖,洗净,除上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后使用,称为制半夏。用时切片。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主治】燥湿化痰,痰多咳嗽气逆,痰饮眩晕,风痰肢麻不遂;降逆止呕,胃气上逆呕恶;消痞散结胸脘痞闷,梅咳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又治胃不和卧不安等。本品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所以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凡痰湿所致疾患皆可选用,兼寒者尤宜。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痰湿上犯之眩晕之悸失眠,以及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证;又善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气郁痰结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气;还可治痰湿凝滞经络或肌肉所致的瘿瘤痰核及痈疽肿毒。此外,也可用于胃不和卧不安等证。
【附方】本品燥湿化痰而兼止咳,治咳喘气逆、痰多色自,常配陈皮、茯苓、甘草同用,如二陈汤;若寒盛而痰多清稀者,可配细辛、干姜等温肝化饮之品;若见热象,痰稠色黄者,则需与清热化痰的黄芩、瓜蒌、知母、桑自皮等同用。治痰湿上犯之眩悸失眠,常配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常以之辅天南星、白附子等药为用,如玉壶丸、青州白丸子。
本品既善燥湿降逆止呕,又性温和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饮呕吐,常与生姜相须为用,如小半夏汤。若治其他原因所致的呕恶,当据情配伍它药。用治胃虚呕吐,常与人参、白蜜等同用,如大半夏汤;治胃热呕吐,常与黄连、竹茹等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至于妊娠呕吐,又常与苏梗、砂仁、生姜、竹茹等理气安胎、和胃止呕之品同用。
本品既善燥湿消痞,又能散结消肿,治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胀满,证偏寒者,常与厚朴、陈皮、苏梗、木香等同用;证偏热者,常与黄芩、黄连、山栀子等同用。若治痰热互结之心下坚痞作痛,当与全瓜萎、黄连同用,如小陷胸汤。若治瘿瘤痰核,常与昆布、海藻、浙贝母、夏枯草等同用。若治痈疽肿毒未化脓者,可单用生品为末,醋调外敷。
此外,取其和胃之功;治胃不和卧不安,每与秫半合用,如半夏秫米汤;取其行湿润燥之功,治老人火衰便秘,每与硫黄合用,如半硫丸。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第七章金 石 部本草纲目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第七章金 石 部本草纲目第七章金 石 部金银是贵重的饰品,可古人用它来作药,是鲜为人知的。金 玉 类
脏腑升降开合原理
(一)脾胃是升降的轴心
吴达说:“脾为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而升降的权衡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转,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转,中气败则四象失其所行,因脾郁而胃逆也”。罗谦甫亦说:“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必赖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气一伤,则四脏皆失其所”。
可见脏腑升降的轴心在于脾胃,脾胃为人体精气的生化之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不仰给脾胃输布精气以充养。虽然其枢转有赖肝肺之升降,而脾胃本身之升降才是主要的。前人之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即从脏腑升降机制脾胃起着轴心作用论的。
关于脾胃升降的病理机制,《金匮》记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汤主之”这是脾胃失其升降之机,饮浊得以凝聚成形的例症,仲景治以枳实汤,调其升降,斡其气机,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叶氏之言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大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华云岫归纳叶氏脾胃的解谓:“脾胃【之病,当祥辩其升降二字,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而但不健运亦病,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而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生理功能的特点在于升清降浊,脾输精于上,清之升也,胃传糟粕于下,浊之降也,《内经》“青气在下则生飱泄”,为脾气下陷之证,“浊气在上则生膹胀”为胃气上逆之证,当升者降,当降者升,是为“阴阳反作”之病。
(二)肝肺是升降的轮转
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肝之升也,遂其生发之令,肺 之降也,行其收敛之权。人身精气的生化虽以脾胃为泉源,而输布流行却以肝肺为枢转。肝气主升,把精气上输头身及上窍,肺气主降,把精气下达于脏腑及筋骨,这样才使气血流行,脏腑安和。肺肝两脏,相互制约,左升右降,合乎自然。惟肝性刚而易动易升,肺脏娇而易痹易郁,因而常造成“肝升太过肺降无权”以致升降失调,枢机窒塞的病理机制。
肝喜条达,肺喜舒宣而主气机,最怕邪郁,郁则气滞,如六淫外侵则肺气郁痹而治节不伸,七情内扰则肝气拂逆而生机不畅。外感内伤足以影响肝肺之升降而使气机郁遏。王孟英以肝肺为外感内伤病审证求因的纲领。他说:“肺 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尝谓“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衍滞,设知此义,则平易之药清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症”
在肝升肺降之中,肝升是主要的。由于肝性刚急主动主升。在病理过程中先是“肝升太过”以致“肺降无权”。所谓“肝阳上浮则肺气不降”,“风阳浮则治节横斜”,由于“左强弱”-“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导致有升无降或升降失调的病态。内伤杂病之繁而且苟者莫如肝病之为最。犯上则为喘,侮中则为呕为胀,乘下则为闭为淋。此以魏玉璜之以“肝为万病之贼”,张鲁峰以“五脏之贼”诚以肝木犹龙,变化莫测,肝脏之病较他脏为多之故。
在肝病中以“犯中克土”为多见,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延末,克脾则腹胀便溏,或不爽,肢冷肌麻,若细分之又有肝“肝乘脾”与胆乘胃之别,“乙木乘阴土”证见两胁满痛,少腹坠胀,立则剧而卧则舒,为肝气上逆,脾气下陷之证,法当“疏木培土”如逍遥散。“甲木乘阳土”证见脘痛呕吐,心中痛热,气上冲心,不饥便秘,为胆火上升,胃气不降之病机,法当泻木安胃,如乌梅丸。肝脾胆胃的升降失调而出现的病机是复杂的,然而不出“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这一规律。这里可以看出,胆随肝逆,肝胆上升在内科的某些病起着主导作用。
有肝升肺降的两方面,不应忽视“肺主治节”“肺主清肃”即“肺降”这一方面在某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肝木之所以得横逆因“金不制木,木不所畏也”。设肺金清肃之令得行,肝木相安无扰。季楚重指出肺在升降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时说:“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性生气不升,即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经云:太阴不收,肺 气焦满,诸气坟郁,皆属于肺…在肺不主降的病理过程中情况亦是复杂的,诸如:肝胆逆生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壅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均蜂起而作难,致病变百出。正如王氏指出:肺即不主清肃,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针对这样的复杂情况,王氏指出了“清肃肺胃,平泻肝胆”的综合措施。
(三)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是阴阳的动作,因此说“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心主火而肾主水,脏腑升降以心肾为根本。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从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转归来看,以心肾二脏为重要脏器。心为君主之官,肾是先天之本,其在生理上的作用可知;心不受邪,受邪则死,肾不可伤,受伤则危,说明其在病理转归上的重要作用,其所以然,是因为心肾二脏分寓水火,判别阴阳之故。水升火降关系人的生命寿夭,这不能说不是根本问题,如“水火相济则能生物”“水火不离,分离则死”张景丘曰:“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盛,寒盛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这是水火关系人的生死问题。又如“水火交,永不老”“ *** 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肾水足则 *** 上奉,水足制火,此 *** 所奉而令人寿延也,肾水亏则心火独炽,火来侮水,此阳精所降而令人寿夭也”这是水火关系人的寿夭问题。
水火升降的机制是微妙的。心本火脏在而火中有水,所谓“离中偶画生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所谓“坎中奇画生阳”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日欲下交,水即火之源,故肾气日欲上升,是以“水不升为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火不降为病,滋肾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这就是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的道理。一般情况下“火宜在下,水宜在上,交则既济,不交为未济”其病理现象即为“心肾不交”或“水或火偏胜”例如:消渴征不交,火之胜也,水气病之不交,水偏胜也“推而广之,少阴病之心中烦,不得卧,火偏胜也,故用黄连阿胶汤泻心火而滋肾水,使心肾交而烦解寐至;
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水偏胜也,故用真武、四逆之奋心阳、降肾浊使心肾交而脉起疲振。其它如交泰丸(黄连、肉桂)用治失眠、磁朱丸之用治内障,均从心肾着眼为交通心肾,调济水火的著名方济,即《灵枢》的半夏秫米汤用治“胃不和则胃不安”其所谓通其阴阳者,亦无非水饮痰浊阻滞中焦而激浊扬清,为心肾交通开避道路。或问:半夏秫米汤,明为治胃,何关乎心肾,不知心肾交通以脾胃为枢纽,试观磁朱丸中用一味神曲之作为“黄婆媒介”(黄婆即脾胃)者其义可见。
在恶寒发热的病象中有涉及其根本的即关乎心火与肾水,虞天明曰:“阳虚者,心经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也,阴虚者,肾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发热,责其无水也”其根本治疗应采取王太仆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本 *** 。肾为水之主,心为火之源,故取心,者不必剂以热,但益其阳;取肾者,不必剂以寒,但强肾之阴。自张景丘等提出命门水火为真阴真阳之后,把王氏“壮水益火”之论不是分属心肾而是统归天命、肾的另一含义了。冯楚瞻曰:“要知平人而至于病,必由于水火二家先病,小病或由于气血之偏,大病必由于水火之害”
心肾水火升降和其它脏器的关系,如娱东阳说:“坎水温升,则肝木舒其疏泄之性;离火清降,则肺 金行其收敛之政”肝木得肾水的滋荣,才得遂其升发疏泄之性;肺金无心火的克制,才得行其清洗收敛之令,这是可以理解的。又如何伯斋说:“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行于脾,犹地之有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
实由水火之二气,非独脾胃之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脾胃得水火的调节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如果水火不调过燥过湿,不仅不能化物,还能变生诸病。水火的根源在心肾,水火的调济在相交。心肾交,水火既济,又不仅脾胃得以生化,五脏六腑亦无不赖以安和。
附伤寒六经脏腑升降
既然“六经气机”的生理、病理均与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关,所以在《伤寒论》中这种学说的运用就十分广泛,如下从八个方面论述。
一、脾与胃
仲景根据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的理论,在《伤寒论》中见66条(宋本号码,下同):“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本条是脾胃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导致了气滞于腹。治疗上用厚朴行气,取人参之升,半夏之降,在行气中补益脾胃,从而恢复脾胃气机的出降出入。
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本条水停于中,阻滞胃的气机的通降反逆于上,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治疗温脾利水,水气除则脾能运化,胃气通降,功能恢复。
原文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本条太阴病里虚寒湿证,但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寒湿阻滞。 脾气不升,运化失职则腹满、自利;胃气不降则食不下,胃气上逆则呕吐。
在《霍乱病》篇中多条原文所述的吐利并作,更是脾胃气机逆乱所致。
对于脾胃病变,根据其病机,灵活采用相应的治法,其目的均在于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
二、脾与肺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说明脾的气机主升,把水谷精微敷布于肺。肺的气机主降,故能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脾与肺气机升降的协调,是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方面。
为此,水液代谢的病变,多与脾与肺的气机升降失调有关。
如太阳蓄水证,虽然病机在于膀胱气化失职,但与脾不主升,肺气不通降以通调水道有关,所以 五苓散中,以白术、茯苓、桂枝温运健脾,令脾气散精,促进肺的气机的通降,从而达到消除蓄水之目的。
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各医家对本条的病机,诸多争议。
但从改发汗为利水法来看,在于健脾以促进其气机主升,脾气能升,肺则宣发,外能解除表邪;肺气主降,通调水道,则内能排除停水,所以本方后有“得小便利则愈”。
三、脾与肝(胆)
脾主运化,其气主升,故能“散精于肝”。
肝(胆)主疏泄,其气机升中有降,入中有出,故能助脾运化;在病理条件下,脾不运化,水湿内留,若碍于肝(胆)气机的出入升降,必使胆汁外溢,故产生黄疸。
治疗黄疽的目的,亦在于恢复脾气能升,水湿排除,散精于肝(胆)而使气机恢复升降出入,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
四、肺与肾
《素问·六微旨大论》:“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肺在上,气机主降,通调水道;肾居下,气机主升,蒸腾水气。肺肾气机升降相因,维持了人体水液代谢。
原文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本条虽属少阴阳虚水泛证,病位重在肾,但亦于肺不能通调水道有关。治以真武汤温阳利水,亦含恢复肺、肾气机的升降之意。
五、肝与肺
肝居下焦,气机主升、主出;肺居上焦,其气机降中有升,入中有出,亦为“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维持全身气机的畅达,使“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原文157条:“……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此为悬饮证治。但从病机而言, 当是肝肺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致使水津不能“四布”而留于胸胁。 治用十枣汤,旨在于直攻水邪,但其目的亦在于恢复肝、肺气机的升降出入。
六、心与肾
心主火,心火下蛰于肾为降;肾主水,肾水上济于心为升,水升火降,心肾相交。若心肾气机升降失调,则产生多种病变。
如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为心阳虚,心火不能下蛰以温暖肾水,水气悸动,有欲作奔豚之势。 治以温壮心阳以制水,在于恢复心、肾气机升降的协调。
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为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的阴虚火旺证。治以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亦在于恢复心、肾气机的升降。
七、肝与胃
肝主疏泄,其气机主升;胃主受纳,其气机主降,升降结合,出入相因,维持水谷的受纳与消化。若肝、胃气机失调,则产生各种病变。
33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为肝经受寒,气机逆乱,横逆犯胃,饮留于中, 治以吴茱萸汤以暖肝和胃,化饮降逆,就在于调整肝、胃气机的升降。
116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此为肝的气机逆乱,横逆于胃,胃虚痰阻,胃气上逆的另一种表现。 治以旋复代赭汤镇肝降逆,和胃化痰,畅达肝、胃气机为目的。
八、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输精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
脾肾气机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入中有出,出中有入,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当脾、肾气机失调时,往往导致脾、肾同病。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宣服四逆辈。”
本条原指太阴里虚寒湿证的治疗原则,未明主方, 其意指太阴病有轻重之异,证重者可及于肾,故太阴病有脾、肾同病者。
少阴病中多条原文见吐、利,虽为肾阳虚衰,但已及于脾,故其治疗皆为附子与干姜同用。
内经中记载了十三个著名的方剂都是什么呢
内经十三方:1 汤液蓼醴 2 生铁洛饮 3 左角发酒 4 马膏膏法 5 泽泻饮 6 猪膏 7 半夏秫米汤 8 兰草汤 9 鸡矢醴 10 菱翘饮 11 寒痹烫法 12 乌贼骨茜草丸 13 小金丹
半夏秫米汤配比(半夏秫米汤配比计量)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