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糕(吃一口--喔--~嗯)
在所有关于福州的记忆里,吃是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谁叫我是个吃货呢)
小时候住在大院,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店家骑着自行车进来售卖。
越长大越少见到它们,只好以不同的方式来记述。
食欲被唤醒多半是从每天下午开始的。瓷碗和瓷汤匙碰撞的声音——调羹放到小碗中上下摇动,发出清脆的响声传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叫卖声“鱼丸鱼汤,鱼丸鱼汤”,仿佛闹钟一般将我吃货的灵魂唤醒,这是沿街叫卖鱼丸的小商贩代代相传的睐客手法。
卖鱼丸的大叔的自行车后座装着两个银白色铁箱,一边装着鱼丸、鱼汤、清汤,一边木质的挡板上放置着一次性碗勺和调料。一碗鱼丸或者鱼汤,加上醋和胡椒粉还有罗星塔味精,再添上几粒青葱,成了午睡后的小点心。
爷爷说,以前在福州卖鱼丸的小贩,都是挑着扁担来叫卖的。扁担一头,另一头装着碗勺和调料,另一头装着食材,后来才逐渐发展成骑着自行车,价格也在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小贩手中的叫卖工具。
小时候,只要一听到“空隆空隆”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鱼丸的来了。
卖鱼丸的大叔前脚刚走,卖“ō”糕的师傅就来了。
“ō”糕是推着“卡拉恰”(福州话:自行车)运着卖的片状雪白色米糕,老人小孩都爱吃。
\"喔...喔...\" 脑中想起熟悉的叫卖声,思绪也被带回到从前。
纤细的自行车上放置着一个木质感似大盆的圆木筒,有时候也会置于甑子中售卖。福州的冬天虽不下雪,但冷起来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热乎乎的“ō”糕,趁热吃味道才更好,松软,淡甜。甑的保温性极好,当卖糕人翻开甑盖掀起纱布时,热腾腾的蒸汽会顿时弥漫,香气也随之飘来。
听老一辈的人说,卖“ō”糕的师傅有一绝活,他的甑子既不用肩挑亦不是手提,而是顶在头上。一路走着,一路高呼“喔”(音ō)。这声音拖得很长,且浑厚而低沉。
软糯香甜的它,对于我这种糯米星人来说实在是美味。小时候爷爷还会告诫我,说这东西吃多了嘴麻,虽然现在我也没搞懂是为什么。(难道是想让我少吃点?)
除了随处叫卖,在以前能固定买到“ō”糕的场所是——医院。医院门口人头攒动,因此也成为了“ō”糕的固定售卖点之一,同款“卡拉恰”载着盛满软糕的圆木筒,熟悉的叫卖声、熟悉的配置、熟悉的味道。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看到街上有卖这些了,每次看到都会想着去买。
叫卖声虽然简单,但是每每听到都让人感叹,感叹在时间的长河里,叫卖者依旧做着同样的工作,而我们在长大。
让人惊讶的是,我长大后才发现原来这在福州卖的“ō”糕,并不是福州本土特色。经过各方搜索查证后,我才知它是莆田的特色糕点,以前大多数是莆田人,兴化人在贩售。
莆田叫“马糕”、“宝糕”,又叫软宝糕、兴化软糕。厦门有称为茯苓糕的,虽然和茯苓完全没关系。操此生意的是清一色的莆田人,因此很流行一句顺口溜:“兴化兄,卖软糕。”
“ō”糕热时松软,冷后就会变硬了,如果想吃软的就要用锅蒸一会儿,存放一星期左右是没什么问题的。想来以前的人也常常将它用作干粮吧。不过我还是觉得现吃的口感更佳,可惜这个小工艺鲜少人传承,如今市面上所售卖的大多也没有完全按古法打制,放置久了就能感觉出些许的差别。
最初它是以薄荷铺于蒸笼中蒸制而成的一种韧性强的多层米糕。其做法据传始于明代,现在已经不太用薄荷叶。据说当年做马糕的作坊是以马代替人力碾米浆,民间讹传称马糕。如今 *** 马糕更好的数莆田涵江的咸头顶和梧塘的林外,所制马糕格外清香。
沿街叫卖已经很少能听见了,能固定买到“ō”糕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三坊七巷南后街上,两三家卖着
福州传统糕饼的糕饼店中现在每日还会供应售卖。当你看到黄米糕,兴许也就能见到“ō”糕的身影。
不论是大院里的鱼丸还是“ō”糕,甚至还有小时候称斤售卖的牛奶,长大以后再吃觉得好像没有那么美味了,是食物变了吗?我想也许是我长大了。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已经缩小到,只要用手指头就能解决好一切了。其实,最有味儿的生活还是在城市的街头上,所有的怀念都源于世事更迭的不再拥有。“
•End•
责任编辑 | 大白
图文来源 | 蔡一一·传家茗作、kaichi的博客
该文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本条内容归福州小鱼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马糕(吃一口--喔--~嗯)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