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元素(客家文化元素赣州设计logo)
客家装饰元素?
客家民居文化(围屋)
客家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民居建筑一样,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点,城堡式建筑是其一大特色。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是中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汉族民居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民居以种姓聚族群居的特点和建筑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
河源客家文化
2008年对客家人来说,是重要的一年:7月,客家建筑“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第三届客家山歌旅游节在广东梅州拉开帷幕,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在广东河源举行,客家古县龙川又迎来了建县2222年庆典……这一切将客家文化的弘扬、客家精神的传承以及海内外客家人的交流,带入了一个全新发展层面。
不断创新:留“原味”更要添“新韵”
与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客家文艺表演,也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客家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河源紫金花朝戏是客家文化瑰宝,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演员黄丽华今年39岁,从事紫金花朝戏表演已有20个年头。说起自己钟爱的花朝戏,黄丽华的那份自豪溢于言表:“我们剧团有45名在职演员。除了在河源当地演出,我们还经常去外地。花朝戏在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都很受欢迎,反响非常好。”黄丽华说,花朝戏这样的客家艺术精品要传承、发展,既要保留其精华,更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老百姓口味和欣赏能力的变化。“除了演出花朝戏经典剧目之外,我们近期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新创作了《情满山村》和《满腔 *** 跳花朝》两部新戏,很受老百姓欢迎。”
广东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介绍说,他们剧团自1956年建团至今,演出的节目90%以上是客家歌舞,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五六十场。25岁的客家青年女歌唱家张娟娟,曾在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文艺汇演中用客家话演唱民歌《客家本色》,博得了场下上千名客家观众的热烈掌声。张娟娟谈到《客家本色》如此受欢迎的“秘诀”时说,这首歌属于老歌新唱,既保留了原曲独特的客家风格,又融入了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元素,使古老民歌焕发青春,为许多客家年轻人所喜爱。“今年8月,我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祥云剧场‘锦绣家园——中华民族大型歌舞晚会’上用客家话演唱它时,许多不懂客家话的中外观众竟都听得如痴如醉,觉得这首歌不仅歌词押韵,而且曲调清新优美,非常好听。”
文化传承:年轻人喜欢才是真正的传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表示,客家文化整体看来深入人心,但只有让年轻一代客家人真正领略客家文化魅力,才是客家文化传承的根本动力。
河源龙川县一名14岁客家女孩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听客家话歌曲,但平时听到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多是老歌。“学校的音乐课没教过客家话歌曲,所以我平时大多唱流行歌曲。”
为使更多的客家年轻人喜欢上客家文化,不少客家文艺工作者正在为之努力。紫金花朝戏演员黄丽华介绍说,河源当地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开设了学制3年的花朝戏专业,目前招生情况不错。此外,在一些花朝戏业余兴趣班中,也开始看到不少中小学生的身影。
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说:“客家文化的传承一定要多跟年轻人交流,要创新,揣摩怎样的客家话歌舞能受到年轻人喜爱。比如,我们曾在大学里演出,那些老歌新编的客家民歌、舞蹈就很受大学生们欢迎。”
打破瓶颈:演出、展览、理论研究“三位一体”
在客家文艺表演形式、内容新意不断,呈现出可喜一面的同时,专家也表达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担忧。
赵铁信说,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近年来,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文化节、演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这些活动带给人们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我国对客家文化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国内现有的客家文化理论研究也局限于小规模。
他建议说,客家文化的节日活动应适当增加研讨会等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使演出、展览和理论研究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从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化理论研究三方面,促进客家文化的发展。“先让演出等活动烘托气氛,帮助专家学者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然后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效果可以达到更佳。”
客家人吃粗和吃杂是什么文化传统?
客家人尤其喜欢吃内杂,即禽畜的内脏,即使是充满腥气,人们不屑一顾的牛的内脏,也不例外。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这里所说的“野”,住要指野菜、野果、野味。“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绿色新鲜无污染食品,因为客家就住在山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这都为客家人的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烹调 *** 采用蒸和炖、酿、焖、煲居多,不破坏食物原本味道,营养;三是味道很野,烹饪是很少或者不用味精,那不用味精就不好吃啊,调味品是什么呢,调味品就是山里产的香料,葱。蒜等,也有自己做的酱。就是菜肴的“原汁原味”非常突出。味道很浓郁,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菜肴实惠量足,四是盛菜的容器,容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
岭南文化有哪些元素
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
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广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岭南传统建筑、岭南特色食品、岭南特色风俗、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
彰显客家精神的客家文化艺术节介绍
客家文化艺术节基本释义
为弘扬客家文化、彰显客家精神,推动客属地区的文化大交流、经济大发展,打造一个联结世界客家乡亲、传承客家文化的平台,助力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 *** 。经批准,客家文化艺术节将由广东省 *** 和国家相关部委联合主办,梅州市 *** 承办,每年秋季在梅州举行。
活动背景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民系。在一千多年的迁徙中,客家人秉承厚重的中华文明,博采百家文化之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明珠。广东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同时也是第五个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保留着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传承创新客家文化的重要基地。为了构筑新的平台,促进客家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全球有1亿多客家人分布在81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是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家园。梅州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60多万人。历来人才辈出,清中叶以来,造就了开国元勋叶**、保台志士丘逢甲、爱国诗人黄遵宪、民族工业先驱张弼士等一大批名人贤士;辛亥革命以来,孕育了25名两院院士、250多名大学校长、470多名将军,在凝聚世界客家乡亲中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梅州举办文化艺术节,有利于推动客属地区的共赢发展。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
活动介绍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将于2012年11月22日至28日在广东梅州举行。本次活动有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广东省人民 *** 主办,梅州市人民 *** 承办,中央广东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人民 *** 侨务办公室、世界客属总会、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协办。
首届”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以”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为主题,将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包罗万象的艺术元素;将节会办成”三会一季“,客家文化艺术作品展示会、客商产品展销会、幸福导向型产业招商引资盛会和世界客都旅游欢乐周,逐步形成国际节会品牌。
标徽(LOGO)和吉祥物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标徽主体造型图案结合《说文解字》中的”客“字和具有特色的客家灯笼造型,体现客家文化传统。标徽中客家灯笼造型厚实、饱满,体现了”客家精神“。标徽外围增加的同心双环以及标徽字体围绕中心排列,体现了世界客家人团结、包容和积极发展的内涵。标徽以典型的客家围龙屋造型和客家灯笼为基本构图,蕴含着世界客都梅州为中心的含义,同时寓意笑口常开和喜悦心情,反映了世界客都梅州人民良好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吉祥物确定为两个客家男女孩童的形象。嘉嘉,男孩,8岁,留着平头发型,虎头虎脑,却有着比同龄人更加稳重的性格,表现了此次活动正式而活泼的氛围;美美,爱笑的小女孩,7岁,性格活泼开朗,扎着两条俏皮的小辫子,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几乎比她人还要大的客家斗笠,更显其娇小可爱,给人以一种亲切感。而他们的着装,在客家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添加了休闲且现代的元素。
嘉嘉的蓝色马甲下穿着简洁明亮的白色衣服。美美的着装以红色裙子替代了传统的长裤,显示了新时代客家女性更加轻松自由的心态。作为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的吉祥物,嘉嘉和美美展现了客家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新时代客家人的新形象。
客家文化元素(客家文化元素赣州设计logo)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