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炉包(高密炉包的味道)
妻通过微信,推送给我一篇文章,陈光写的《母亲的味道》。并且说:“你看看人家写的!”这人和人能比吗?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向来不去和别人比什么。我回妻:“还有若干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呢,咱怎么不是?”
陈光,诸城的人都知道,曾任诸城市委书记,后官至省政协的副主席,也算是大人物了。
他的许多作品,发在微信公众号“百花洲知事”上,我也曾拜读了多篇,的确功力非凡。作品立意高远,故事性强,语言朴实生动,描写也很细腻。这些,与他的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关,不是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咱就写点碎片式的文字,有时就是“豆腐块”,自娱自乐罢了,与人家,天壤之别!
这篇《母亲的味道》,写了他母亲做的多种风味食品和菜肴,让他终生难忘,每每会想起家乡,念起母亲的味道。
这,引起了我共鸣和的联想。我的老家是高密,那里的美食之最,当数“高密炉包”了。在外地工作这些年,每次回老家,最想吃的,就是母亲打的炉包。五花肉切丁、白菜剁馅、一小把韭菜调味,打出来的炉包,嘎渣朝上,倒扣在盘子里,让人垂涎欲滴。
炉包刚出锅,还没上桌,我就伸手去抓,烫的手又缩回去,用嘴吹一吹,再迫不及待地拿起来。填到嘴里,烫的不行,还硬要吃下去,那满口流香的滋味,强烈地 *** 着我的味蕾。以后,每当有类似的场景,我便会想起母亲打的“高密炉包”。
在诸城的时候,街面上,有也几家挂着“高密炉包”的餐食店。每当看到这几个字,我就会条件反射,想起母亲打的炉包的味道。
有一次,实在想吃了,又没空闲回去,我就和妻商量:“咱到密州商城那家店去吃炉包吧。”那家店的招牌就是“高密炉包”。到了那里,我先问店家:“正宗的‘高密炉包’吗?”“对,就是用高密的手艺做出来的。”店家说。吃完,我和妻都没说什么,默默地离开了。路上,我和妻说:“不是那个味。”
近些日子,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在这里务工的弟媳,是土生土长的高密人,她干过企业,开过饭店,炸油条、打炉包摆过摊,打“高密炉包”更堪称一绝。那天,她给妻打来 *** :“嫂子,中午打炉包,和俺哥过来吃吧。”妻也想吃炉包了,没用和我商量,就欣然答应了。
到了那里,也到吃饭的点了,正好炉包也刚打出来。我们又实实在在地美餐一顿,似乎又找回了“高密炉包”的味道。吃完饭,闲拉呱,我就说:“怎么在外面吃的‘高密炉包’没有高密的味啊?”
弟媳开玩笑地说:“那是你吃好东西吃多了,吃不出味来了。”我不否认,这也是一个因素。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不知比过去强多少倍。想吃什么,天天就是过年。可能鸡鸭鱼肉的味道,把味蕾冲击麻木,尝不到其它滋味了。
“还有,你在外面吃的,应该不是刚出锅的吧?这和在家里也不一样。”还别说,弟媳还挺有说法。炉包凉了,就是没有刚出锅的有味道。小时候,在家里吃的时候,一出锅就抢着抓到手里,烫的“滋拉滋拉”的,其实,这也是一种 味道。
“还有,也可能是手艺问题,还没有抓住打‘高密炉包’的精髓。”这点的可能性也极大。高密炉包,从原料上就很讲究。现在有人只吃瘦肉,不加肥的,也调不出来那个滋味。其实,打“高密炉包”,更好是用五花肉,有肥有瘦。还有,打的火候也很关键,过火了,馅太烂了,也不好吃,要恰到好处。
过去,我认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吃不出原来的味道,只是地域的差异,现在看来,与地域关系并不大。(2022.5.9)
壹点号慧子爸的自留地
高密炉包(高密炉包的味道)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