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常菜谱

炮羊肉(羊肉的饕餮之法)

家常菜谱2023-09-10阅读:0
炮羊肉(羊肉的饕餮之法)

羊肉在清朝被进一步发扬光大,除了 “羊蝎子”,还有众多羊肉美食。清末官员陈恒庆在《谏书稀庵笔记》中记载了众多老北京的羊肉美食。在北京的冬天,人们喜欢吃烤羊肉、炮羊肉(就是爆炒羊肉),都是美味。烹制炮羊肉小贩用特制的铁片代替吆喝,铁片欓当当当一响,周围的人便一哄而上,争相购买。户部秘方五香酱羊肉,以盒盛装,竟然可以运送千里不腐。夏天的时候,北京有烧羊肉,其汤浓腴,以乾隆年间就存在的“白魁老号”最为有名。大部分人吃绵羊,不吃山羊。老北京,用白水煮的叫做羊膏,也有羊杂碎,以深沟胡同所卖者最为美味。在樱桃斜街妓寮,有个叫富琴的 *** ,善作羊肉包子,中间插葱一段,快要上宴席则拔去,不见葱而葱香仍在,人们称呼这个 *** 为“葱姑娘”。有位叶员外喜欢她,纳富琴为妾。陈恒庆曾经去叶家饮酒,饱啖一次声名在外的包子,并即兴撰写一副对联助兴,以叶与葱作对:“才子一身轻似叶,佳人十指细于葱。”

老北京的各种羊肉吃法中,涮羊肉估计是最有名的。关于涮羊肉的缘起,众说纷纭。更流行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一次战斗前,军情急迫,没有时间彻底把羊肉煮熟,厨师将羊肉切薄,用沸水稍煮即熟,味道鲜美。忽必烈龙颜大悦,从此流传下来。还有两种类似的传说,只是主角变成了拔都和努尔哈赤。历史传说真伪难辨,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涮羊肉在清朝广为传播。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帝最后一次千叟宴,共用了1950个火锅,从此涮羊肉为众多人知晓,开始进入民间。《旧都百话》载:“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在众多北京的涮羊肉馆中,名店开始产生。

之一家涮羊肉的名店叫做“正阳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前门外肉市路东,山东掖县人孙振清盘下了一座二层小楼,借用前面正阳门之名,期望生意能像中午的太阳一样火爆。光绪初年,孙振清逝世,长子孙学仁继续家业。正阳楼逐渐由酒馆改为饭馆,涮羊肉成为该店一绝。“正阳楼”所用的羊肉是从张家口买来的小羊,在自家羊圈中养肥之后,进行屠宰。羊肉必须用冰块压住,既能保鲜,又去除肉中的血水和腥膻。“正阳楼”山西厨师刀法精湛,二两羊肉能切出20片,肉片细薄如纸,长短一致,无一不完整,且肥瘦红白相间,可以在盘子上看见肉的自然花纹。“正阳楼”羊腰子的横切法,来自于清廷御膳房的刀工。切出的腰子,薄大美观,入水即熟。为了满足不同口味,“正阳楼”丰富了涮羊肉的种类。爱吃肥的顾客,可以选择“三大岔”,肉色一边白一边红;爱吃瘦的,有“黄瓜条”,纯红肉;至于喜欢半肥半瘦的,则有“小三岔”,两头红中间白。在清末民初纷乱的时局中,“正阳楼”也与众多历史人物一起进入了历史,袁世凯、段祺瑞等大人物都曾在正阳楼宴客。一些政坛人物重要的家宴,也会邀请“正阳楼”的厨师去主勺。袁世凯爱吃火锅,也常在家用火锅宴请过当时的各界名人。袁世凯的吃相不太好,他的女儿袁静雪回忆,袁世凯吃火锅时,经常鼻涕口水也流进火锅里,还喜欢用袖子擦嘴。不知道是不是羊肉太好吃的缘故。

“正阳楼”的烤羊肉也非常出名,具体做法是,将烤羊肉的炉子放到屋子中间,把烧红的炭放在炉盆里,炉子上加上铁栅。生羊肉片切的极薄,渍以各种调料,放在碟子里。一个炉子可以围坐十几个人,每人拿着碟子坐在炉子旁。吃到尽兴之处,食客脱下外衣,边烤边喊,喝着温热的烧酒,旁边则是成片的空碟,路过的人都能闻到香美的味道,受到欢乐气氛的感染。《旧京竹枝词》曾写道:“烤涮羊肉正阳楼,沽饮三杯好浇愁。几代兴亡此楼在,谁为盗跖谁尼丘。”乱世中,“正阳楼”没能幸免,起初是孙学仁与他的堂弟孙学士产生了矛盾,造成了家业的分散,之后在竞争对手的打压下,1942年最终倒闭。如今北京的“正阳楼”是1984年12月,在新址重新开业,时间却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羊肉的历史渊源流长,还有说不玩的故事,明天继续分享。

炮羊肉(羊肉的饕餮之法)相关推荐:

煎培根(煎培根时无需放食用油)

泡椒魔芋(酸辣开胃的泡椒魔芋豆

我国时速160公里客车技术首次国

泡椒柠檬鸡爪(网红柠檬泡椒鸡爪:

青椒炒肉丝(青椒肉丝最正确的做

泡椒牛肉面(火鸡面不算什么)

泡椒牛肉丝(冬天的的味道)

农家私房菜(10款土家私房菜)

泡椒鳝鱼(一学就上手的泡椒鳝鱼)

泡椒土豆丝(中餐厅张亮做的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