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百科

焙子(传统美食——焙)

美食百科2023-09-10阅读:0
焙子(传统美食——焙)

文/吴潇

之前《焙子和归化城同龄吗》一文,谈了呼市特色早点焙子的起源,意犹未尽,还想再谈谈如何打焙子的问题。

打焙子,首先要发面,因为死面是不能打焙子的。先用面肥(俗称肥头子)和面,使面发酵,发酵的过程要根据气温高低,适当调整面肥的多少和发酵时间的长短,没发起来和发穿了都不行。然后兑碱,用开水泡天然碱(俗称茬碱),碱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全凭经验掌握。兑好碱要反复揉面,揉匀揉光揉出筋道来。然后才进入实质性的烙制过程。 *** 过程讲究的是烙,关键是掌握火候。

在呼市,有说烙焙子的,但不说烤焙子的。不过早年间民间更普遍的说法是"打焙子的"。顺便说一句,过去旧城人过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自家打月饼,二糖二油的或三糖三油的,有说烙月饼,但市井百姓更多的说法是“打月饼“。打焙子和打月饼应该是有些许相同之处的。

为什么称为"打"?没见过权威的解释。

我们看一下打焙子的过程:裁一块面揉成长条,揪成大小均匀的10个剂子。一手一个把每个剂子揉成圆面团,然后压扁,压之前总要在每个面团上揪下蚕豆大一小块。这才用小擀面杖把压扁的面团擀成饼状。请注意,擀的过程不像擀面那样连续擀,而是纵擀一下,然后左手把饼调90度再擀一下,在这个间隔,右手一定要用擀面杖在面案上敲击几下,发出有节奏的轻脆悦耳的敲击声。所以有人说:一听见轱辘子(擀面杖)响,就知道焙子快熟了。

这让我联想到铁匠铺打铁,过去铁匠打铁,一般是两个人,师傅用火钳把炉火中烧红的铁件夹出来放在铁砧上,左手持火钳夹着铁件,右手持小锤敲打铁件,对面的徒弟或帮工则持大锤在师傅敲打的部位使劲锤打,师傅右手的小锤并不是总敲打铁器,而是时不时地在铁砧上轻轻敲打,叮叮当、叮叮当,发出金属相击悦耳的敲击声。这与焙子师傅用擀面杖敲打面案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这敲打是不是"打焙子“一语的由来呢?这一问题还望行家指教!

擀好的面饼沿铁鏊周边挨个摆好,烙一会儿把面饼转180度,再烙一会儿,翻起看已烙出金黄的"面"了,翻个再烙。两面都烙好了,揭起鏊子,取出炉膛中已烙好的焙子,再把铁鏊上初步成型的焙子立着摆放在炉壁上,让它两面受热烤焙成熟。

这样打出的焙子叫白焙子,外表色泽微黄,有不规则的自然纹路,里面暄软,有一股特殊的麦香味。白焙子就上咸菜茶水吃,很香很舒服;就上点羊头肉吃,更入法。但50年代初最讲究的是夹马肉:白焙子剖开,中间夹上片得薄薄的马肉,再甩上点卤马肉汤汁,那是再美不过的早点了。数十年后我的妻子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这样的吃法,仍然赞不绝口。

*** 焙子时,在擀开的面皮上抹一层油酥或刷上一层油撒上一层盐,就可以做成油焙子、咸焙子、三角焙子,油焙子擀好还要用特制的印模压一下,就有了网状的纹路了。垫上糖可做成糖焙子、干佃儿,还可以做成咸油旋、糖油旋。做油旋要先把面擀成三分厚的面片,涂一层油酥或刷一层油,撒一些盐,卷成长条,然后纵向剖成两半,剖开的部位是一层一层的。然后剖开的部位在外,一圈圈盘卷起来,形成底部平丶上部微凸状就成了,然后用手稍微摁一下使之成型。烤制过程基本一样,并无特别之处。

过去曾听老年人说,49年至50年,旧币1000块钱(新币一角)能买4个白焙子。到50年代中期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各种粮食制品都需要持粮票才能购买,如白焙子必须有2两粮票、5分钱才能买到一个。

公私合营后个体焙子铺基本消失,都成合作性质的了。文革结束时相对放开市场,旧城大北街路西有一个焙子铺,也是合作性质的,卖的油焙子8分钱一个,还得交2两粮票,但油焙子质量很好,外皮油黄酥脆,内里一层一层很分明,略带咸味,口感相当好。

改革开放后,呼市涌进一些张北一带的人来呼打焙子卖。值得注意的是,坊间曾有过“焙子是清朝中后期由张家口人传入归化城"的说法。这是巧合吗?他们租用一小间民房,专门打焙子,但白焙子少了,多数是方型的油焙子糖焙子,价格也从一毛二涨到二毛一个。到后来越发收不住了,蹭蹭往上涨,到一元一个,再到两元一个。去年火箭一样蹿升到两块五一个了!

在呼市,有些老年人把焙子称为干货。"难过了,想吃点干货了。"是说身体不舒服,想吃点好吃的,吃甚?想吃点干货。焙子就是干货的一种。现如今在 *** 区美食一条街宽巷子,各个品种、各种特色的干货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焙子铺一家挨一家,玻璃橱窗中摆放的干货满满当当的。不过据说除少数几家用的还是传统烤炉外,基本上都用电烤箱了。有那内行人说,电烤箱烤出的焙子,吃起来总觉得不如传统烤炉的香脆,口感差些。

焙子不仅咱呼市人爱吃,外埠人来呼观光旅游,也十分喜欢宽巷子的各色"干货"。十几年前有广东某市资深媒体人来采风,返回前曾特意买了些焙子带回去让亲友们品尝。我一同学,经常去京沪汉和港深等地。每次去都要带不少焙子,因为那些亲友们都十分喜欢吃呼市的焙子,觉得呼市的焙子有独特的风味,独一无二!由此笔者想,能不能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协调一致,努力把呼市的焙子打造成像过去万盛永酱牛肉那样的老字号,让呼市的焙子香飘更远?

(后记)笔者并未从事过打焙子的职业,也没有学过打焙子的技术,当然也不会打焙子。本文叙述的打焙子工艺,绝大多数是亲眼所见,有的是听老师傅们讲述的。盖因本人的岳父就打了半辈子焙子。他说每天刚一亮就起来捅火做准备了,到八点前头一炉焙子就出炉了,那个推独轮车卖马肉的男子也就赶到门口了。他1922年出生,因家境贫寒,从十五、六岁就开始打焙子,一直干到五十年代中期。他是满族裔 *** ,一个本分的受苦人。后来改行做了其它工作,铁鏊子大炼钢铁时上缴了,炉灶拆了,但小擀面杖和大面案保留下来。后来,供应的面粉很有限,大部分是杂粮特别是玉米面。没了铁鏊子和专门的炉灶,但他时不时地仍用白面和玉米面掺和起来发面,然后做成油焙子、油旋给我们吃。虽然是家庭烙制,他依然保持着过去养成的习惯,用手中那根小擀面杖时不时敲击面案,发出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他在案前做,我有时就站在旁边看,他有时候也告诉我 *** 要领和应注意的事项。余本愚笨,不仅没有学到打焙子的技术,连个烙饼也做不好。只是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也多多少少看出一些门道罢了。

焙子(传统美食——焙)相关推荐:

比目鱼怎么做好吃(家常菜这么多)

笔管鱼的做法(立春之一鲜)

笔管鱼怎么做好吃(这样做出来的

果汁怎么做(春节里少不了饮料)

馃子(平时煎饼卷馃子)

过油肉土豆片(大厨教你做过油肉

过油肉土豆片的做法(懒人做的菜)

哈灵牛蛙面(定西路上这些熟悉的

蛤蜊炖蛋的做法(蛤蜊炖蛋的做法)

蛤蜊炖蛋图片(蛤蜊炖蛋的做法)